thumb_4bef72c1711a0.gif 「幫助」是個相當古老的議題。整個人類的歷史中,充滿著幫助的故事。每個人的一生中,也都寫滿了成功幫助的喜悅,及失敗幫助的挫折。由於人希望去幫助的天性,也讓人得以受到他人的幫助,因此人類社會的基礎得以構成。

 

然而幫助也是個充滿情緒的議題。一個企圖幫助的人,可能從著手之初的熱誠苦口婆心,講到口乾舌燥進入無聊,然後看見對方依舊冥頑不靈,不由得敵意起來冷潮熱諷,由於還是無法遏阻違反生存的狀況,就氣得破口大罵,然而惡化依舊,無法挽回,因而焦慮害怕起來,可是所擔心的狀況還是發生了,扼腕之下,不免搥胸頓足、痛哭流涕,最末,情緒落到冷漠無助,再也不想幫助。

 

此外,關於情緒,有些人會以它來操縱別人對他的幫助。有人用敵意的批評挑剔、生氣的恐嚇謾罵、笑裡藏刀的激將法、神經質害怕的嘮嘮叨叨、哭得像淚人兒般的可憐兮兮、或如果你不順從他,他會以天寒地凍的臉色拒絕跟你溝通。

 

有些時候「幫助」別人會讓自己的生存面臨威脅 — 當它變得沉重到超出幫助者的能力時,或因為被幫助者的蓄意不良,不顧幫助者的生存,使得幫助者受到不當剝削時。譬如獨力扛起一家老小三代生計的青少年、寡婦,或吸毒、賭博、罪犯的家屬。

 

然而也有出自於「善意幫助」,然而最終結果是帶來傷害的 —如果這些幫助造成被幫助者的能力降低,而不得不繼續仰賴幫助的話。譬如父母巨細靡遺地,包辦子女從出生到完成數個學位的生活起居、環境觀察、行動選擇、未來的決定,以至於成年子女進入社會、婚姻,需獨立面對生活時,完全缺乏知識、技巧、經驗與經營能力。譬如當酒精、藥物被用來「幫助」一個人逃避面對、麻痺痛楚時。譬如當網路與遊戲被用來忘卻現實及人際關係的焦慮與處理的無能時。譬如以「同情、可憐」的方式來幫助災民,以物質淹沒他們,令他們沉溺並自怨自艾於自己的不幸,以受害者身份持續仰賴救濟時。

 

所以幫助還是不幫助呢?

 

thumb_4bef72c246a0e.gif 社會之所以構成,文明之所以存續,乃因為人們幫助人們。如果父母不幫助孩子,如果老人不被奉養,如果我的食物得自己種、自己加工、自己煮,如果我得自己汲水、造船、捕魚,如果我得紡紗、織布、製衣和做鞋,如果我得畜牧、造車和鋪路,如果我得砍柴、築屋、建橋,那麼我得連續累積幾輩子才能有機會過像現在一樣的生活? 所以當然需要幫助。

 

但是如果幫助會帶來自己與他人的傷害,如果幫助只是一廂情願又費力耗神,如果幫助除了負荷難有實效,如果幫助只是意在討好某人或神鬼好贏得獎賞,如果「幫助」只是一種蓄意剝削你生存的障眼法及藉口,那又何必自討傷心和沒趣?幫助?不必了!

 

多半對幫不幫助的困惑,主要來自於不想造成傷害 — 造成對自己或對別人的傷害。那麼什麼樣的幫助不會帶來這樣的傷害呢? 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檢查這項幫助:它能夠提升被幫助者的能力,最終使他得以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朝向更大生存嗎?這項標準適用於身理、心理及行為 — 他的生理、心理或行為會因為這些幫助,而越來越健康,最終除了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得越來越好外,甚至可以進一步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嗎?

 

或者有人會問:「當今社會的騙子越來越多。許多騙子都戴著假面具,『善意要幫助你』或『利用你的善意請你幫助』。受害者經常在缺乏戒心下,遭到傷害。 雖然這不代表大多數的幫助事件,但是透過傳播無界限的網路與媒體,事件常被大量地擴大與渲染,不免造成杯弓蛇影的影響,使許多人『聞幫助而色變』。由於幫助是形成一個健康社會的基本態度,要如何使個人幫助的意願不會因此而被扼殺呢?」

 

這自然與知識和機警有關。一個沒有反應式心靈﹙註1﹚的人,容易觀察事實、明辨秋毫、學習新知,具有較高的品格及理性,所以相對地比較不容易被欺騙與利用。而一個反應式心靈受到再刺激的人,意識與警覺性會趨弱,如果再加上知識不足,經常是騙子與居心不良者盯上的對象。此外在L. 羅恩 賀伯特所著﹙註2﹚《生存的科學》一書中,詳細地描述出真正認識人性的二十二種確實根據,那些不但是你在與人交往中可以很快觀察得到的線索,更是要在這個社會中自由生存不可缺乏的知識。

 

賀伯特先生的一生都在幫助別人,數千萬受到他幫助的人遍佈全球五大洲;而他在幫助上帶給世人一個相當不一樣的觀點:他的幫助致力於提升被幫助者的能力,幫助人們可以去幫助。幫助這個人不但可以幫助自己,並且可以幫助別人。

 

這是真正的幫助。在他依照這個準則所建立出來的任何幫助方式、知識或訓練,不論針對個人或組織,是幫助孩子或成人,無不以提升能力為目的。所以採用這些方法的人,不論去幫助或接受幫助,都毋須擔心傷害或被傷害。

 

而當所有人都能用這樣的方式去幫助其他人時,我們將擁有一個新的社會,一個新的文明。

 

 

 

註1反應式心靈: 人類心靈的一部份。該部分不同於一般被意識到,可以運用所貯存資料的心靈。反應式心靈的內容不為擁有者所知,卻影響該人的觀點、想法、行為與決定。它是一個人非理性、非生存、身心性疾病的主要來源。其詳細說明與處理方式,見《戴尼提》一書。

 

註2 生存科學  : L. 羅恩 賀伯特的著作之ㄧ。該書包含兩部份,一部份對想真正認識「人」的狀態的民眾,詳述22種可以在生活中觀察,而辨認出該人真正狀態,甚至自己的實際根據。對任何擇友、配偶、下屬、主管、合作廠商、客戶的民眾,均是相當珍貴的資料。另一部份是對將要幫助「人」的技術人員,列出很精確的標準,使其瞭解如何正確地幫助。

小圖引用自Mia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文明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