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多半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下下一代,就是所謂的七、八年級生。這些成長過程從未經驗過物質匱乏、大家庭人際互動的孩子,在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生活經濟獨立的父母教育下,多半得到『悉心』的呵護:『盡可能』撥時間『陪』他;提供他電腦、手機、信用卡;為他安排渡假,才藝、補習班;接送他上下學;親自或委託他人準備營養餐飲;隨時隨地把自己的經驗、認知,諄諄地善誘與告誡他,避免他吃虧、受傷。
不要說對學齡前的幼兒或中低年級孩子,即使是國中、高中生,雖然父母的陪伴顯然因為孩子活動空間擴大,無法再全天守候,然而所費的心力卻未必降低。清晨,我常常碰見整裝待發,負責送孩子到學校的父親;下午及黃昏,見到辦公室裡或賣場上,對週邊環境心不在焉或行色匆匆,要趕著去接孩子、準備晚餐或督促補習的母親。更有甚者,我也遇見過公司重要會議中,坐立不安,因為孩子下課時間到或與孩子有約而心有旁鶩的主管,公司請假,陪孩子暑期出國唸書(白天孩子讀書時,就出門採購讓孩子開心的飲食、禮物;晚上孩子回來,就用各種方式巧言悅色地討他歡心)的父母。他們生活中快樂的來源是孩子、煩惱痛苦的來源也是孩子。
然而認真地問起孩子的現狀來,普遍地會抱怨道:『孩子沒有目標,不曉得要選什麼科目讀。』『孩子不曉得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孩子不負責任,成天上網,玩電玩。』『越大越把我們的話當耳邊風。』『現在越來越無法溝通。』『言行有些怪怪的,我們都搞不清楚他在想什麼;問他也不說。』『算了,他已經搬出去了…我真懷疑他能怎麼活。』『我覺得他有事瞞著我。』『最近臉色很難看…我真擔心他吸毒或交到壞朋友。』『他好像同性戀…』『他行動怪怪的、好像是報上說的憂鬱症…』
大半當父母的都沒受過當父母的職前訓練就當起父母來,然後道聽途說、聽長輩說,鄰居說、同事說,報章雜誌說、某位專家說,然後就土法煉鋼地做起『實習父母』『實驗家庭教育』來。當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你的將來比我更好!』,但是一個沒讀過交通規則、汽車手冊,沒上過駕駛訓練班、又沒上馬路開過車,僅是憑著看過別人開車、自己坐過車、聽別人談過開車,就上路開起車來的人,不出車禍應當是件奇蹟,對嗎?可是大半人耗盡半生養育子女的工作卻都是這麼做的,並且從未被列入婚前必備的教育之一。所以這些生手父母以實驗性教育製造出問題,然後又用錯誤的解決方法製造更多問題想來是相當自然的結果。
如果今天你開一輛車或管理一台機器,只要確定每個零件完整無損,定時維修、補充耗材,萬一它運作不順或故障罷工,只要找出問題點,處理掉,它的功能就會又恢復正常。早期古人吃一種『缸筍』:把一個陶土的缸罩在未突出地面的筍芽上,筍子於是在沒有陽光的缸中持續抽長,長大,長成緾纏繞繞缸子的形狀,又細長、又白嫩。當然它不會有翠綠翻飛、沙沙做聲的葉子、它不會在風中搖曳生姿,它不能提供竹竿或粽葉。它不會長得像竹子,它只能做成醬筍,被炒著吃掉。
顯然孩子當然不是車子或機器,他當然也不是缸筍。他不僅是個『生命個體』,更重要的是:他是個『人』。他對環境的人事物,有自己的關察、知覺與想法,以及相隨而來的喜怒哀樂,而這些經常不同於父母。
如果有一個人老是吃東西而不排泄,他肯定會中毒生病。然而這個社會『愛』孩子的方式是:把他放入成人期望的成功標準中、學校的制式填塞裡,要的是學歷不是能力,看的是成績不是應用,要的是聽話不是說話 –你要成為我要的樣子,別給我找麻煩! -- 這不是在製造缸筍,把孩子當機器的做法嗎?用『吃藥』讓『過動』的孩子『安靜』;用『抗憂鬱劑』讓暴躁或不穩定的孩子『正常些』(實際上是變得痴呆些)。整個社會總是用『抹平』表象不追尋原因的方式逃避真正的面對。
你真正瞭解你的孩子嗎?
你真正地傾聽他的心聲嗎?
你讓他參與討論家庭的活動,甚至瞭解父母的工作、每個成員的家庭角色功能與責任嗎?
你們討論過家庭成員間的遊戲規則嗎?你在家庭溝通與兩性互動上給了他正確的典範嗎?
你對他所遭遇到的困擾有示意接受與表達同理心嗎?
如果你不瞭解、不確定能正確指引他時,你可以跟他一同找尋答案嗎?
當他身體不適、精神不好時,你知道來源可能是他的心理嗎?
你知道學習是一種心智運用的過程,當遇見障礙時會產生身理現象及情緒困擾嗎?
你知道他面對這個混亂、矛盾、成人間教育與言行不一致會產生認知與認同的困擾嗎?
也許你對孩子的困擾是要先走出自己的困擾。
很重要的開始是:當你願意正視問題,當你可以面對它承認:『是的,我不瞭解!』,
當你真正地做了個決定『要找尋答案』,答案會出現。它出現的速度與你意志的強度成正比。
因為你會開始『真正地看』與『真正地聽』。
你可以試試看!
小圖引用自Mia ^^
留言列表